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节 自然生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化的“退行满足”,竟然只是一种变形的自然本能。

    包括从“心理到生理”的跳跃,也是一个“自然生长”地过程。

    因为患者的心理症状几乎已被完全分析,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心理疾病就会被引导到更接近根源和本质的“生理”上来。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患者唯一担心的就是——有关生理影响心理的暗示。

    自然生长也是心理上的——潜移默化,或是一种渗透。

    也可以这样理解:心理疾病就像生理器官的一种病变.

    切除病变的器官,固然可以祛除病毒,但正常的部分也被切除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

    但听之任之也是不可取的.

    只有引导它自然蜕变,恢复到本来的正常状态.

    所有理论化的心理分析,都要回归到自然本能。

    所以在前面,多次出现“分析到此,几乎已再无疑问“;却到后来又再次出现疑问。

    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就是这种“自然生长”的道理。

    而且我认为这样要比那些:了解到新的一层境界后,对前面的一些结论全盘否定;又更进一层境界后,再又对前面的结论全盘否定……要好得多.

    因为这极像是心理疾患者的做法.

    就像他们有时喜欢一个人,结果因为一次矛盾,全盘否定他,让自己陷入绝望;结果后来他们又和好了,他又对自己当初地憎恨自责不已……

    他们总是徘徊在这种断断续续、迷失自我地痛苦境地。

    但是,如果心理分析总是要反复进行,那似乎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样根本无法彻底治愈疾病。

    但如果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现象呢?

    那就是非常合理的。

    换句话说:心理分析本来就植根在人的心灵中,不断生长、成熟;也可以说与人是一体的,也跟随人的身体一样自然生长。

    这样,心理分析就与人的身体与心灵融为一体了,也就不存在“总是要反复分析来治疗疾病”这个无意义的概念。

    这样说来,大家也许觉得有点抽像。

    简言之,就是我在开头所说的:心理分析就是孩子身心所依存的父母,包括父母给予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上面所说的“偶像”,也不过是“父母”在孩子原始印象中的形象;只是在日后不断转移地结果。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绝大多数人,包括患者和心理学者,对于长久的心理治疗持不屑的态度。

    他们总是觉得这么长久的心理分析,是效率低下的,没有价值的。似乎这种长久的心理分析,耗费了患者太多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暇做其他事。简直是误人子弟。

    而对于短期见效的心理治疗,则是十分推崇与褒扬。

    如果明白了:心理分析即父母——主要是父母的阴暗面。

    (这句话可以引申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心理问题本身也是“父母”。)

    那么,上面的贬低与赞美,就会发生根本转变。

    因为,崇尚短期心理治疗,急于让患者脱离对心理的关注和分析,回归社会,就等于背叛父母、逃避父母,以此适应社会,其实是向外界妥协。

    就比如说:一个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孩子想要去面对并调和.

    突然来了个外人对他说:"不要去管他们.你去管他们只会让自己不开心.不如和我一起打球吧?这么多朋友一起玩,多开心啊!"

    从表面上看,那人好像在引导孩子关注积极面,积极乐观地去生活.

    但却是本末倒置.

    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初最原始的依赖和基础.

    连这个基础都没有,何谈去做个积极的社会人?

    不可不说像是一种"舍本逐末".

    别说一定要调和好家庭环境,但至少一定要有这个心.

    这就是为何患者在社会中,容易失去自我的自主性,易受外界暗示的缘故。

    无论一个人有多独立、成熟与成功,他都不能否认身体与意识源自父母、不能分离的事实。

    他也不能否认父母的重要性高于外界的一切。

    用长时间的精力去守护家庭,和长时间守护社会的交际圈.

    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交际圈是暂时的,可变的,家庭才是唯一不变的.

    除非你的朋友声称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分离.

    但事实上,朋友能和家人一样做到如此吗?

    常有人批评某些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是,如果那些人一旦迅速脱离自己的世界,去与社会融合,他一定会过分地向社会上的人和事妥协、讨好。

    总常见的就是“抢话”。

    一个被人称为“总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平时往往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但如果突然变得健谈,一定也是非常态的。具体表现在别人还没问完,他就抢着回答。

    或者还没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就抢着说话,先入为主。

    所以,不能一味地评论别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好。

    那是因为他的心理机制,正在寻找父母的依靠。必须要有父母这个依靠,人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才有基础与外界交流,成为社会的人。

    当然,这个依靠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依靠。

    而是包括父母赋予孩子的记忆和身体.

    所以,患者常以心理症状消失为荣,出现为耻;

    以见效快而得意,以见效慢而沮丧;

    以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了解深入为恐惧,简单和转移为安全。

    其实就是在逃避父母的阴暗面,敷衍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和了解。

    换句话说:他们以父母没有阴暗面为荣,有阴暗面为耻。

    以掩盖父母阴暗面得意,暴露阴暗面而沮丧。

    以对父母亲密为恐惧,转移亲情为安全。

    这样看来,原来被人讳莫如深的心理疾病,竟只是父母的阴暗面而已。

    竟是如此的正常不过,任何人都具有的。

    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面对父母的阴暗面而已。

    心理疾患者这所以为患者,只是失去了那份闲庭信步的自信。

    一定要去除父母的阴暗面,才能感受到安全感。

    而且不要忘了,上面说的“父母阴暗面”,不只是记忆,还有身体。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有些患者为何走极端伤害自己的身体。

    目的就是想割断这种与父母的身心连结。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