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章 凉州赈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凉州这个地方,地处沙漠,这里的突厥部落,他们要求称臣内附的,可以接受他们称臣,使他们居住在塞外,作大唐的藩篱屏障。这就是施给虚惠而收获实利的办法。如今放粮赈灾,消耗粮食巨量,只能得虚名而招致实祸,国家没有得到利益。臣等建议采取以工代赈,让这十余万突厥饥民新修自碛口到凉州的烽火台防御体系,可以起到抵御外敌的功能。”

    李世民看过奏折,连连称好!于是就同意他们的建议。

    在袁天纲的提议下,李大亮下令:“自碛口到凉州,全长一千七百里,每隔十里修建一个烽火台,共修建一百七十个左右烽火台。每个烽火台设一台长,负责所分管的烽火台修建工程,限定时间、服工役人数。并将赈灾粮食及粥棚设置到各烽火台施工地点,便于突厥饥民就地用餐;由突厥部落酋长组织各部落的突厥饥民,在烽火台台长的监督下,分段包干完成烽火台的修建工程。”

    在赈灾这段时间里,李大亮、袁天纲干起了监理的工作,每日盯着各烽火台的修建工程质量、进度。

    他们的工程质量要求是:每个烽火台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即用当地黄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为了把烽火台做得坚固耐久,就把烽火台的墙面不做成直线的,呈下宽上窄的方柱形。烽火台的底基为五十平米左右,底基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一二米,顶宽为四米,高度十五米。

    在烽火台下部做一个夯洞,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烽火台,烽火台之上建一方形小屋,高三米,面积六平米左右,小屋四周墙壁开箭眼以便候望,或可以从箭眼里射箭。

    烽火台有夯土墙环卫,与坞相连。坞分内坞、外坞,内坞置居室。

    自碛口到凉州,每隔十里修建一个烽火台,共修建一百七十个左右烽火台。守烽火台士兵如果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邻近烽火台见到狼烟后立即燃起烽火,这样可以把敌情迅速地传递到凉州都督府。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自碛口到凉州的防御体系修建完工,十余万突厥饥民也得到了赈灾。

    李世民接到李大亮与袁天纲的联名奏报后,龙颜大悦,将奏报副本传递到北方各都督府,向北方各都督府大力推广凉州“以工代赈”的经验,要求对其辖区的突厥部落饥民问题,可以采取此救荒措施。

    袁天纲完成放赈工作后,回朝廷交差,李世民对其工作赞许不已,正好朝廷宰相们都在太极殿,李世民对袁天纲说:“袁爱卿见识过人,又算无遗策,房玄龄以下宰相,你都可以加以品鉴,你说说与他们相比如何?”

    袁天纲答道:“勤勤恳恳忙于国事,擅长谋划,臣不如房玄龄;文武兼备,出则为将,入则为相,臣不如李靖;陈述上奏详尽明确,做事公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和紧急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臣不如王珪;以劝谏君王为己任,敢于抗颜,臣不如魏征。至于臣的长处,就是擅长看相算命,临机出点鬼点子。”

    宰相们听罢纷纷表示赞许。李世民听罢哈哈大笑,于是下诏命:“赐袁天纲绢三百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