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37、 易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终于,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这个诏书后来虽然有多种译法,但都不及原文精彩。

    我推测,诏书原文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大家还是看原文吧: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

    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在这里,我们想解释两个情况,也是提醒大家注意。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公开地、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问题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儿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诏既颁发,群臣相互错愕,莫敢发言。)

    同样因为这事儿太大,我们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向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的“出身微贱”和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封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的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

    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

    “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

    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其实,如果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

    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当然,事到如今,我们披阅史料也没有找到。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要感慨: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

    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3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徙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3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

    现在的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需要交代郭前皇后晚年轶事的时候,我们就说说她的大儿子刘彊吧。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于客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以,我们应该对太子人选隆重推出、重点介绍。

    现任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2岁,还不记得事理。

    现在,老妈郭圣通被废时,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

    老妈被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儿,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儿们向父皇表达心愿:

    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里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拖了1年多,刘秀才答应刘彊的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